国际化

您当前的位置:beat365 > bat365正版唯一官网 > 国际化 >

国际化

从这里走向世界——专访微院华大访学项目学生

日期:2018-09-10 09:34 点击量:

前言
       华盛顿大学暑期交流项目是beat365在国际合作交流处指导和支持下探索的学院国际化办学的重要举措,共选拔10名本科生赴美访学。
       在学生各教学班设立出国委员,成立学生留学访学俱乐部,扎根学生中间开展国际化理念普及等相关工作;在制度层面规范和引导学院国际化工作,出台了《beat365出国(境)项目学生选拔办法(试行)》等。
       此次访学项目为期42天,内容主要包括了电路理论、编程语言、学术文化3门理论课程,电路、编程2门实验课程,以及知名企业参观访问课程。学生既有机会在世界顶尖学府内接受学术指导,也能参访包括了微软、波音在内的世界级旗舰企业。
       此次暑期访学项目也是beat365落实资助育人中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一次全新探索:学院对本次访学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由学院全额支付学生赴美的项目费和住宿费;对于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学院进一步资助往返交通费费用。着力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西电人。
       我们对参加访学的10名学生进行了专访,从教学理念、国际化、资助、和中西方比较等各方面进行总结。

1.对华盛顿大学课程实践项目的观察与比较
       在华盛顿大学交流期间,给我们一行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课程配套的实践项目。对比国内大学的课程实践,华大的课程实践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值得学习与参考的地方。印象最深的包括: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实践课程的挑战性、关于助教的区别的分析以及实验结果的反馈四点。
1.1 实践课程的连贯性:
       在华盛顿大学的六周学习中,每项课程都安排了四项实践项目,但与西电的课程实践不同,这些实验并非彼此毫无关联,而是相互联系非常紧密。以电路实验为例,在前三次实验中,我们分别搭建了加法器和各类滤波器,并在每次实验之前的“预实验”中通过理论计算和计算机仿真中分析了所要搭建电路的特性,在最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电路的各部分组装起来,完成了一个可以正常实现功能的混音器,看到完整的电路正常工作令人很有成就感。通过这种自底而上的学习方式,我们不仅了解了此类电路设计的基本流程,还深入了解了电路中各组件的功能,可以说实践的体验是很连贯的,从始至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达成之后回报感也很强烈,有一个通过学习而逐渐成长的正反馈。西电的一些课程设计,举例而言,上学期的数字集成电路课程实践,虽然也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但更像是一系列分立的小课题,虽然能对应书本章节的各个理论内容,但是实践的体验是零碎的。当然这两种实践的方式各有优劣,但华大的这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而西电的课程实践,据我的观察,由于学生很难在其中体验到乐趣,很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

电路实验中同学积极参与混音器设计

1.2 实践课程的挑战性:
       西电的大部分课程实践,就我的体会而言,只要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并且严格遵守要求,完成起来大多没有难度。然而华盛顿大学的课程实践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并且要求一定的创新能力。以C语言课程的课程实践为例,课程要求我们在Arduino平台上进行一系列的硬件设计。这一过程中,教师只给出了基本的指示以及最后需要达成的目标,而这中间实现要求的功能的方式完全取决于学生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并且遇到问题要不断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在最后一项实验中我们则被要求自己选定课题完成设计,可以说充分考验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比西电的课程设计,考核的目标相当明确,没有太多学生的个人发挥空间。
1.3 助教的问题:
       我们在华盛顿大学的课程实践中能有如此大的收获,助教功不可没。当然,西电的课程实践也安排了助教,但除了个别实验的助教非常认真负责外(包括硬件描述语言的FPGA实验的助教),其他大多数助教都对我们的实际学习没有太大帮助。在华盛顿大学的实践课上,每次实验都至少有两名助教全程跟随。他们的职能不仅是答疑解惑,并且会在每次实验开始前向我们明确任务,梳理概念,在检查实验内容时,会确保我们理解了这些内容,并就原理性的问题进行提问。这些作为临时工的助教从始至终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这是我在国内的大学很少体会到的。但这并不是说这是因为华大的助教天生就品德高尚、富有责任心,据我的观察,这是因为华大有一套完备的系统保证助教们的主观能动性,那就是对助教的学生评价系统。西电虽然也有评教系统,但是我们作为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打分会对教师本人产生怎样的影响:据我的了解,华盛顿大学每学期末都会动员学生对包括助教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进行评价,这一师生间双向的交互保证了助教对自己工作的认真负责。

助教David在向我们详细讲解实验内容

1.4 实验结果的反馈:
       在西电,大多数课程实践的收获的体现就在于最后提交的大报告,当我们提交了这一报告后,教师会给我们打出相应的成绩。但无论这一成绩是好是坏,我们对评价的细节并不知情,自然也就无从改善。相对的,在华大的课程实践往往要提交数次报告,这些报告不仅会被打分,还会告知学生扣分的理由和相应的评语。此外,在实践最后的展示环节学生还会和助教面对面交流,从而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错误。

实验结果的反馈:包含了实验报告的得分、报告中的问题以及评语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与体会,我衷心希望母校能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建议,不断提升实践课程的办学水平,从而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李伯轩、姚晰月

2.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国际化建设,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所实施的高校建设方案。其目的在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和我国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转化为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国家自身进步的积极因素。但于此同时,国际化建设也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前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学术交流的发展和深入,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参与到国际交流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过去传统的教育体系不能再满足于这样的需求,于是国际化建设应运而生。国际化的教育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和通用性。一个国际化的高校,不仅可以面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专业特长,吸引国外学生和学者,也能在相接轨的教育体系中取长补短。在我看来,国际化建设应是专业上课程和教材的引入,课堂方式的多样化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等等。这次的华盛顿大学访学项目,是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一次锻炼,也是国际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经过六周的学习,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国内教育方式和美国教育方式的很大区别。但是绝不是说国内的教育方式不如美国教育方式好,而是两者侧重点不同,国内教育方式更着重于知识的传授,我们会把每一个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为学生打好基础,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国外教育更注重得到知识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此而言,我们很有必要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建设来完善我们的学生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全面更优秀的人才。此外,我们迫切需要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建设进度来建立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此次华盛顿大学访学活动,不只是学到了知识,见识到了国外不一样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看到了国外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看待这个世界发展的态度。
       国际化建设的一方面就是要求我们走出去,更多的学生去国外学习交流,这不仅仅能提高某个学生的能力和眼界,也能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从而使我们学校的学生更容易的出国留学,形成良性循环。跟我们同时参加这个项目的学校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相比较他们而言,国外老师对我们学校的了解就极其少了。通过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交流,我了解到像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他们学校的出国率要远远高于我们,有的学校甚至把访学经历作为毕业要求。相比较而言,我们学校的国际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个人来说,在为期六周的华盛顿大学访学项目期间,我深刻体会到的国家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这次访学中,我对于国际化建设最多的看法来自于周围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实习生和老师的交流。在交流中,我了解到了他们对专业或是生活的看法和观念,了解到了在各种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与此同时,我也作为中国文化背景的学生向他们讲述了我自己的看法。这种相互理解的交流帮助我更好的了解其他人,也让很多人从另一个侧面更好的了解中国。
——张晨曦、李宇宁

3.传统资助向发展性资助的转变
       这个部分主要讨论学校、学院从原本的传统资助逐渐转变为发展性资助给我们学生带来的影响。
       在我校,传统资助的形式主要为奖学金,即对每学期成绩较为突出、或是竞赛获奖的同学给予奖学金奖励。而在这个学期,学院、学校都出现了一种新的资助形式——发展性资助。满足了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需要,不仅给予学生经济上的奖励,还提供了一些包括名校访学等学习发展机会。
       传统保障性资助的存在着实对家庭经济条件稍薄弱的同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且能很好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在与发展性资助进行比较时还有很多不足点。首先,在我们拥有了助学贷款等资助方式后,因学费问题而失学的学生越来越少。此时奖学金的存在对学生是否能够继续学业的影响已经不如以往那么重要了。其次,直接发放的奖学金缺少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能很好地体现“育人”的价值。更甚,大额的奖学金在没有指导的条件下发放有可能使学生走向歪路,学生有时不能很好地计划、分配奖学金的去向,这往往会导致部分资金的浪费。
       以个人为例,我曾接受过学校的一些奖学金。由于奖学金都是由学校直接转账至银行卡账户的,而我本人又不善理财,有几笔奖学金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花光的,在事后查阅转账记录时才发现。这样便没有很好地利用好学校发放的奖学金,也违背了学校、学院准备奖学金的初衷。
       相比于以直接发放奖学金为主的传统性资助,发展性资助无论是在资助形式的多样性、资助人对资金流向的管理、还是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上,都要强于传统资助。
       首先,相比于直接发放奖学金的传统资助,发展性资助的形式更为多样。发展性资助可以是一次海外访学的机会、企业实习的机会、实验室做项目的机会等等。因此资助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资助金的用处,让资助金用在资助人希望用在的地方,使资助金的使用真正符合资助人的意愿。
       其次,发展性资助的资助效果明显,对被资助人有更好的发展引导作用。发展性资助规定了资金的用途,所资助的项目是由学校精心挑选,符合被资助人实际情况的项目,相比不受控制的奖学金,发展性资助对被资助人能力的培养和眼界的提升有非常正面的作用。不仅如此,相比于对完成学业资金帮助不大的奖学金资助,发展性资助的项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更加珍贵。发展性资助的项目对一般学生而言,因为费用高昂或没有渠道联系的原因,单凭学生一己之力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因此更显机会的宝贵,资助意义也更高。
       相对于家庭状况一般甚至家庭困难学生而言,阻碍他们发展的不只是经济原因,更多的是接触的环境的局限性所导致的眼界的局限性和自我认同感的缺失。所以学校的资助政策不应仅仅局限于保障他们目前生活的平稳,在保障他们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还要帮助他们接触更多提高自己的机会。这其中,国际访学项目的资助就是有效方式。
       首先相对于家庭状况的一般的学生而言,仅凭他们自己出国留学甚至访学的机会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毋庸置疑这是他们渴求的,每个人都向往更大的世界,作为学校应该帮助他们达成心愿。另一方面,以自身经历来讲,这次访学对我们这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提高是巨大的,你的眼界的增长,自信的建立,勇气的培养等等都在你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访学经历对我们的影响跟大学生活对我们的影响完全是无法比较的,毫不夸张的说在国外的六周对性格的影响比这大学三年的对自己的影响还要多。
       传统的助学金资助仅局限于每学期一次性的助学金发放,对贫困学生而言只是一次性的感激,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的收获。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去利用这笔助学金去调动贫困学生的主动性,一来可以保证他们的平稳的大学学习生活,而来可以激励他们,刺激他们有学习的动力,让贫困学生将助学金转为奖学金去看待。再者,一次性助学金发放的方法去资助贫困学生,形式单一,收获甚微。我们可以转变思路,重点考虑贫困学生的发展,用助学金去给他们提供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选拔成绩优异贫困学生参加访学活动,对极其优秀的学生提供全额留学资助等等。总之传统性资助的改革很有必要,发展性资助政策才是贫困学生真正需要的。
       综上所述,学校最新推出的发展性资助,弥补了传统的奖学金资助无法控制资金使用用途的弊端,同时在学生的培养与引导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资助形式。
——张晨曦、张力鑫、张竞元

4. 中西方教育,社会环境、人文等对比以及兄弟学校对比
4.1 中西方教育:
       现在大学主流的两种治学理念,一种是纽曼式教育,一种是洪堡式教育。在这次的访学过程中我们对此深有体会。国内大学更多采取洪堡式研究与教学合一的理念,强调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讲究专而深。我们在华大体验到的更接近纽曼式教育,给学生大量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负责引导以及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更多时候,老师们总会问:”any question?” .希望我们可以踊跃提出问题,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学校安排的课程是课堂教学和实验一起,每节课后的实验不仅使我们对课堂知识更加了解,也将所学到的融会贯通到实际应用中,而且动手能力也能大大提高。可谓是收获颇丰。同时,课后作业也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在国内,我们的课后作业以理解巩固为主,而在国外,却是一种巩固提高,难度要远远大于老师课堂所讲。所以每次课堂归来,我们都会花费很长时间在家庭作业上,虽然有所难度,但从其中获得的收益却是难以估计的。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几人一组,各自分工,互相帮助,不仅高效的完成了作业,也增加了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也是我们国内较少的方式,但在国内却很普遍。我从中不仅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还可以增加自己和别人磨合一起学习的机会,对自己也是一个更大的锻炼。
4.2 日常生活
       美国人民生活中那种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意识也是根深蒂固,值得我们学习。每天早上乘公交车,公交车司机总会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当公交车上有老人上车时,汽车会向老人倾斜并放下斜板,而其他等待的人也都安静等待老人慢慢上车,从未着急;过马路时,汽车总会让着行人,哪怕隔着很远的汽车,都会主动停下,向行人微笑示意;平时的生活垃圾,每个人都会将其按照垃圾、堆肥、回收进行分类。
4.3 人文
       在西雅图时期,在文化现象方面体会的最深的是便是当地人的“开放性”与“隐私性”。这两者看似是一个矛盾的东西,但是却在他们的生活中融合的很好。开放性是指在不危害社会和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充分尊重他人做出的选择。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亦是如此,大到选择的学校、未来的职业、情感的方向等,小到一天的安排、 居住环境(和父母同居或独立)、喜好等方面,父母对孩子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宽容性。而“隐私性”也正如字面意思,即当地人很注重个人隐私,对不熟悉的人过问私生活是很不礼貌的事情,一般对方都不会回答并且很“巧妙”地结束对话。
       但在中国,在你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有很多人愿意给你出谋划策,而过问别人的生活情况可以视为一种关心。如此一对比,便可以体现中西方人文的差异。但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好与坏,是与非,只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生长产物,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不同环境下遵守不同的文化准则。
4.4兄弟学校的对比
       本次访学,还有来自哈工大、上交等其他高校的本科生,每个学校的教务环境不同,出来的学生也带有不同的特点。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大家的学习方法。西电的学生是十分刻苦努力,上课认真,但是却缺少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不善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这也与西电学生一往的学习特点不谋而合。反观兄弟学校们,在往会有许多的“活跃分子”。刻苦努力永远都是对的,但是对外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钻研精神是我们的优点,但是有时候过于专注于书本知识却造就了我们的缺点--不善于沟通。希望我们可以取精去粕,向前迈进一大步。
——王旭茹、罗昭

5.访学感受和建议
5.1  访学心得
       1.  美国学术文化课程要求我们进行的采访任务中,我们对电子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大学生活一点都不比我们轻松,他们对知识的看重和对自己兴趣的热爱远超过我们。当我们问这个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认为学术和健康哪个更重要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告诉我们:“学术更重要,没有知识意味着你一无所有”,这是一个十分令人吃惊的答案。他真的是一个十分努力的人,而且他有明确的目标、对自我清醒的认识和对未来详细的规划,让人敬佩。
       华大学生和我们有一样大的压力,一样多的作业,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从不抱怨,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自我规划,对自己专业心存热爱,我觉得这是我们和他们最大的差距。
       2、我们并未居住在UW的宿舍,而是居住在距离校园大约20分钟路程的居民区,和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分享着居住空间。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十分美好的时光。我们一起去划船,一起准备晚餐,一起探索这座城市,每两个周日我们都会举行一个分享型聚会,介绍自己的职业和成果(demo)......这种感觉非常奇妙,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有缘聚在一起,用带着不同的家乡口音的英语分享自己的经历,那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来自不同的国家,本质上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当地人的热情,这不仅仅体现在对朋友,对亲人等等,还表现在他们对陌生人的态度上。早上走在路上,经常可以收到晨跑人的热情问候,每次上公交之前司机和乘客都会相互问好,下车时对司机友好的道谢......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受到了来自旁边人的善意,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是至少这个大环境是友好的。深处之中,自身也会受到感染,成为一个温暖、热情的人。
       3、我们生活中的文化碰撞包括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但却不局限于此。从我们的居住环境就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这里有来自许许多多不同国家的人。我遇到的有来自和我们一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人,也有来自美国的邻居——加拿大的华人,还有来自乌克兰的豪爽小哥,也有来自印度的聪明工程师。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对同一件事,有时我们会从不同的方面考虑,进而得到不同的看法。我们常常会在彼此尊重的大前提下,交换着各自的想法。每次和他们交流,你会发现事物的多面性如此丰富,越交流,便越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浅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也是你逐渐进步之时。
       4、我们也曾探讨过诚信问题在学术生涯上的重要性。首先,作弊是绝对不允许的,一旦发现作弊就是开除处分,并且以后没有任何公司会录用,其次,在撰写任何文章报告时,若有引用或者借鉴别人的,一定要有标注和说明。如果不慎忘记,那么将会被认为和作弊一样,成为失信之人,失去很多机会。美国人对诚信和个人权利的维护程度让我很是震惊,这也督促我在完成作业和报告的过程中,独立自主,并且对引用更为注重。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这也将成为我需要奉行的准则,不断进步。
       5、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取 得进步,就必须不断迈出自己的安全区。对于我来说,我的安全区就是我的祖国,以及西电, 而在国外的大学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被陌生的语言与文化所包围或许会令人无所适从, 但外出交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全新的境遇来锻炼自己,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要求自己。通过这 次的华盛顿之行我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安全区,从而不虚此行。
       6、有幸能获得这次访学的机会,得以了解到美国大学的教学方式和美国。同时,也很高兴能够在新的环境接受新的知识,开拓了眼界。美国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正因如此,我们在课堂上能够保持更高的专注度,分组讨论的形式也让我们觉得趣味横生。
       7、 代表学校一起和来自其他不同学校的学生一起学习,其实也是挺有压力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学习环境,激发了自己更好的学习状态。像在电路的学习过程当中,深刻感受到了其他学校一些优秀学子对电路理论的一些深刻理解。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去弥补差距。
       8、与本地人交流时,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和乐于助人,以及兴趣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住宿地所住的都是一些比较厉害的本地大公司的实习生和员工,如谷歌,亚马逊和微软等。当我们生活或者学习里出现困难的时候,尽管他们自身也会很忙,但是仍然会很热心地给予我们帮助。
5.2  建议
       1. 建议学院以后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访学机会,使同学们得到更为全面发展,拓宽自己的眼界。由衷地感谢学院能够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走出去,希望这样的资助政策能够帮助到更多优秀的,想要走出去的西电学子。
       2. 希望学校能直接与海外高校建立联系,这样能够较为细致地安排学生的行程,避免出现差错。
       3. 建议学校相关政策能够允许在访学期间所修得的学分能够算作本科所修学分的一部分,同时避免课程的重复学习。
——姚钦仁、许兆洋等

华盛顿大学简介
       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简称UW,始建于1861年,位于美国西海岸名城西雅图,是著名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被誉为“公立常春藤”,美国AAU和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1974年以来,华盛顿大学每年所获得的巨额科研经费始终位居全球大学前三位,在世界学术界享有极高声望。华盛顿大学2018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10名,2018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25名,2018泰晤士世界大学声誉排名第28名,201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第13名,2017清华大学知社学术圈全球大学研究影响力排名第6名,2017路透社全球创新大学排名第4名,2018CWUR全球大学排名第19名。
       华盛顿大学有14位诺贝尔奖、1位菲尔茨奖和2位图灵奖得主,167位美国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252位美国院士,包括:85位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76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0位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29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5位美国哲学院院士,2位美国国家公共管理科学院院士。


 


西电微院抖音账号
西电微院微信公众号